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省域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教研在线教学重构与实现》课题成果第二期公报

浏览:872 时间:2020-09-30

成果公报(第二期)

 

一、题目

省域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教研在线教学重构与实现”第二期公报

二、摘要

本文是专项课题省域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教研在线教学重构与实现”的第二期成果公报。本次课题研究对之后的网络教学、集体教研具有重大影响。教科研引领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支撑,疫情下是学校教育线上线下共存教学形式。①省域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教研在线教研的实现打破时间、空间、地域限制,无形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整合优化教学模式,提炼出最合中小学教师教学策略专业提升;线下教研的有机补充。疫情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在线教研是常规线下教研的一种有益补充。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需要。探索构建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培养模式,有效整体提升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素养,有利于教学均衡化发展;实现一个整体有效的网络教研普及案例,促进其他兄弟省份学习提高;强化国家课程研究,学校和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做好网络在线课程实施工作。完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规划与开发,建立健全全省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丰富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开展课题和项目研究,创建教育科研工作基地,组织指导课程、教材和教法实验。②在线教研已经成为了新的教研模式,是常规教研的一种有益补充,其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深入。通过我国和国外教研体系的研究分析来看,现在的网络教研体系存在大量不足和亟需改正的问题,如教师参与度低、实效性偏低、设计不够规范、缺乏活动评价、教研资源和课程资源管理不够规范。通过网络自评、线上调查、学生端反馈等方式,建立标准健全、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场景完整、数据支撑的反馈机制,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关键词

省域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教研在线教学

四、引言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赵亮主持的《省域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教研在线教学重构与实现》课题,编号:158748,赵金涛、杜汕、刘晓静、邹连凯、朱琳、马春燕、袁程参与本课题,

成果内容

(一)课题研究对象:省域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教研在线教学

(二)相关研究成果

1.谨守主题,稳步前行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课题组成员所在地市中小学校、教师和学运维。以钉钉支撑能力为基础,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为核心,建设省、市、区县、校的四级教研平台,支撑线上、线下教研和教学融合发展。课题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专家培训、实地调查研究、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当前中小学阶段在线教研的基本情况、师生对在线教研课程的需求和在线教研内涵和目标。通过专家引领,顶层设计,构建在线教研课程体系;通过建立在线教研教师培训体系,提高区域内在线教研教师专业素养。通过建设在线教研名师工作室、教研资源库、在线教研推广平台。


 公报照片.png


2. 省域内试点开展。

山东省教科院近期启动网络教研试点工作,探索“停课不停研”的互联网+教研新模式,采用网络教研、线上+线下混合教研、“远程会诊”等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为基层教研赋能,为一线教学助力。根据省教科院统一安排,小学侧重课程教学与疫情结合,初高中聚焦升学备考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全部学科将构建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网络教研体系。截止4月中旬,小学语文、数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化学,高中生物、人工智能教育等完成了第一轮网络教研试点工作,并结合各自特点,采取在线观摩课例、视频直播、线上+线下研讨、分组集体研课等形式,实现跨越时空、多层面、大范围的交流。

在国内,课程视域下的线上教学设计:线上教学设计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要关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几大要素以及课程专题的确定,突出学科内、学科间以及课程类型的“整合”。活动视域下的线上教学实施:线上教学实施要尤其关注学习活动与线上教学其他要素的横向匹配和纵向贯通,凸显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的“契合”。资源视域下的线上教学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和资源的交互,强调二者的“融合”。资源的选择要精准、丰富、可选择、形式多元,资源的使用要注意通过任务驱动、应需而设、评价激发。人工智能赋能视域下钉钉系统。网络教研、在线教学首先是功能化实现,然后发展为数字化,通过大数据构建教研模型、教学模型,最后的目标是在大数据、模型、算法支撑的智能赋能型的教研和教学。

而国外一些人认为高质量的在线教学既需要充足时间来开发,也需要大量投资来运行。他们由此担心,快速地向在线教育的转变(没有培训、带宽不足、准备不足)将导致用户体验不佳,并极大损害在线教育的声誉,但更多人认为一种新的混合教育模式或将出现,并带来显著效益。未来,教师们可能会将在线工具融入到他们的传统课堂中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学校校也可能将在线教育作为学校的战略重点以保持学校管理的灵活性和教学科研的连续性。

3.线上教研平台搭建成功

结合以上线上教研,要给老师、给年级、给教研组留一定的空间,让想法喷涌出来;要搭建平台,让智慧流动起来;要善于发现典型,让经验沉淀下来。线上教研使得教师合作、协同在增强,线上学习资源在沉淀,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实现有了可能,教与学的互动方式在发生变化;线上教研势必会帮助在校教研突破时空限制、甚至打破校际和区域壁垒。在线教学在技术层面临很大挑战。围绕技术应用的五个环节——在线教学、实时反馈、作业收集、在线检测、诊断评估,形成分类培训课程,精品式供给教师学习资源。学生们的微课不仅是直播课堂上最优秀的教学资源,更是课后辅导答疑、同学间相互切磋的舞台。通过提供在线学科教学平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就教师专业成长,最终实现师生共赢。提供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让学习真实发生,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更有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中小学教师教学策略专业需要提升。疫情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在线教研打破时间、空间、地域限制,无形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整合优化教学模式,需要提炼出最合适疫情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教学策略专业提升。如何实现线下教研的有机补充。疫情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在线教研是常规线下教研的一种有益补充。教师教研能力提升。探索构建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在线培养模式,有效整体提升区域内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素养,有利于教学均衡化发展;学生在线学习习惯的培养。丰富完善学生在线学习资源有效促进学生在线学习的习惯,借助“互联网+”为后疫情时代构建一个高效、实时、便捷的在线教研平台。

4.研修支持,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开启网络教研长期模式

管理体系-教师提需求、研修提要求、技术做评估,管理做支持;教研体系-培训先行、教研示范、教学指导、课堂展示。平台建设,打通硬件资源,铺设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网络安全门户,搭建综合应用平台,汇集多元优质资源。

当线上教学从应急走向常态,教师的改变和提升将成为关键。未来线上学习将成为常态化,在线与在校将成为常态化,自主学习将成为常态化,在线教研将成为常态化。管理应该提前预判,预见未来,重新构建学校课程、重构师生学习方式、重新界定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区域教研。

5. 线教研资源开发和在线集体教研评价方式研究,在专家引领下,组织省市级专家团队设计在线教研课例资源体例框架;开发在线教研优秀案例;编制省市级在线教研地方课例资源包;研讨并编制在线教研学生能力成长体系与核心能力点,以此促进校长教师教研能力及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学校管理评价方式;从而建立基于试点实验学校在线教研体系和评价方式体系。本阶段的预期成果是:中期报告、以在线教研课例资源体例框架、在线教研优秀案例集、在线教研学生能力成长体系与核心能力点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在线教研体系和评价方式体系。

6. 网络教研体系、在线教学方式、在线评价体系;山东省网络教研课例资源库;通过专家指导,吸收在线教研的最新教学理论,对前期形成的成果进行全面评价与反思,逐一梳理,根据实践反馈情况,优化在线教研课例体系、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体系。举办在线教研实施成果展评研讨会。通过总结提升信息技术在线教研体系构建,在试点区域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