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输入内容
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与九个部门联合推出“减负三十条”,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层面发布的第十条减负令。然而,作业与课外补习却没有真正减少,反而更加挤占课余时间,甚至导致亲子矛盾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五位高中生设计出了一款时间管理工具,并在哈佛商学院和清华经管学院学者联合举办的中国大智慧创新研究挑战赛决赛中荣获一等奖。这款小工具既具备实用性又寓教于乐,有助于孩子形成时间观念。
文丨周滢滢 编辑丨张凌锋
“减负”政策推行了这么多年,如今,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究竟如何?学生的“作业量”真的减轻了吗?
近两年,因“陪写作业”引发的焦虑层出不穷。作业,已经成为影响亲子关系最常见的导火索。有网友戏称,平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
甚至有家长因为陪写作业,急出脑梗进医院。虽然这样的事例仅是个别,但是的确有很多家长被“陪写作业”所困扰。
这样的情况,显然与“减负”的目的相距甚远。在现有的升学压力下,“减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变了味,作业压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家庭矛盾,丝毫不减。
这一问题引起了来自平和双语学校5名高中生的关注,“有没有办法给学生‘减负’,缓解因作业引发的亲子矛盾?”
她们组成Mediator团队,采访小学生和家长,在线进行问卷调查,设计出一款实操性强的时间管理小工具,并通过公众号、课堂讲座、线下活动等形式进行推广。
正如团组名字,Mediator是“中间人、调停者”的意思,她们希望能成为解决亲子矛盾的“调停者”。
带着这一项目,Mediator团队参加了“中国大智慧创新研究挑战赛”(China Thinks Big简称CTB)。在2019年3月16-17日举行的决赛中,获得全国选拔赛一等奖,还将赴美国参加路演。
Mediator组员:饶思齐、胡旸(前排左起);邢阳、李佳怡、徐乐清(后排左起)
“中国大智慧汇创新研究挑战赛”由哈佛商学院和清华经管学院学者联合启动,鼓励中学生们发现、研究并解决身边的社会问题,口号是“Think Big,Do Small”(立大志,做小事)。自2012年开始,每年有近万名高中生参加比赛,对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它已成为最大的华人高中生创新研究和实践平台。
比赛结束后,Mediator还将跟进更多家庭的计划表使用情况,尝试推出新的版本。等项目成熟后,考虑联系厂家推向市场。
Mediator的灵感起源
Mediator团队的5名成员,队长胡旸,队员徐乐清、李佳怡、饶思齐、邢阳,均是来自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高一女生,她们因参加“中国大智慧汇创新研究挑战赛”而组队。
说起Mediator项目的灵感,队员徐乐清笑着说:“我常常目睹,正在上小学的弟弟和妈妈之间的‘作业战争’,双方都很委屈。”而其他队员的身边,也都有似曾相识的场景,于是五名女生一拍即合,决心找到一种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方法,缓解因为作业引发的亲子矛盾。
“中国大智慧创新研究挑战赛”现场
Mediator团队设计并发布了一套在线问卷,最终,她们收到了超过300份问卷回复,主要来自江苏、浙江、上海这三个地区。
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家长经常为孩子的作业完成状况而操心。而对于“孩子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更有72.4%的家长认为,“孩子在自我时间管理上存在问题”;其余的原因还有“注意力不集中”“题目太难”等方面。
那么,小学生群体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团组成员又采访了平和双语学校的30名小学生,了解他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是因为发呆、磨蹭、被游戏分散注意力,从而导致的拖延。
队员饶思齐表示:“普遍爱玩,缺乏自制力,是小学阶段的不可避免的,我们首先要承认这个问题。因此,家长坐在旁边看着写作业的情况,非常普遍。”
与此同时,能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并根据计划按时实施的小学生只有10%左右;而家长在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时,大多数采取的依然是“给孩子讲道理”这一方法。
Mediator团组走进小学生课堂开展分享讲座
因此,Mediator团队计划设计出一款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时间管理工具。她们通过公众号的系列推文,详细介绍如何合理进行时间安排、设定评分系统 、细化准则、奖励机制等每一环节,教家长如何与孩子一起,DIY一份实用、有趣的时间管理计划表。
目前这一公众号已有300多位粉丝,团队还会跟踪部分家长,了解后续使用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
第一节时间管理计划课程推出后,队长胡旸的母亲也顺手转发了朋友圈,没想到很多同事朋友问胡妈妈,这个课程还有没有?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内容。胡旸说:“这种来自身边人的认可,让自己很有成就感,也反映了家长群体在‘提高孩子作业效率’方面的迫切需求。”
战胜拖延的“神器”
在前期问卷调查中,Mediator团组发现,如果能有一款让孩子主动写作、按时完成计划的小工具,家长最希望达到的两点是,“实用性,能真正帮助到孩子”和“寓教于乐,让孩子做作业时尽量愉悦”。
虽然市面上已有很多关于“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的方法,但是要么很笼统,只有理论上的沟通技巧;要么就是太死板,不够活泼有趣。队员徐乐清的妈妈,为了缓解与读小学五年级弟弟的这一矛盾,也尝试在喜马拉雅上订阅了相关课程,可是“听着都懂,一做都忘”。
为了保证这套计划表的实用性,她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团队成员路演展示项目成果
1、首先是亲子共同参与问题;
中国家长很希望孩子能有时间管理的能力,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帮他们获得这一能力。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是,家长为孩子制定好计划,学生只需要执行照做。
饶思齐说:“这样看似更高效,但是孩子感觉自己只能被“安排”。而这套Mediator计划表,正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商议,提前确定好一天的学习任务量。”
比如,当你和孩子讨论完“这周末的作业和计划是什么”,就可以交由孩子自行安排顺序,这样可以锻炼他的时间管理能力,也让他清楚地知道,完成任务之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行安排。
2、用适当的奖励,激发动力
奖惩制度,是时间计划中最大的分歧。很多家长担心,提供奖励会让孩子完成作业太有功利性,因此“只罚不奖”。
然而,团组却在采访中发现,小学生对于“奖励”的内容,并非家长们想象地那么功利,它可能只是一段自由地时间安排,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书。
不过,为了保证奖励机制的有效性,她们建议,所有的奖励内容,必须要在计划实施前,通过亲子沟通和商议确定下来,并设定一些通用的规则,比如“孩子有没有故意拖延时间”“字迹是否工整”等,作为奖惩依据。
3、保证亲子之间的平等沟通
为了保证亲子间的沟通平等,在Mediator “时间计划表”最后,还设计了“双向评分”的功能。
孩子和家长可以互相为对方表现打分,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平等。同时,当父母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时,也能知道自己在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不足。队长胡旸说:“这让家长和孩子可以对每一天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交流和反思,而不是停留在偶然的、口头上的评价。”
此外,为了增强趣味性,她们将计划表上将传统的日程,换成了魔术贴的形式。这一创意来自于《奔跑吧兄弟》的撕名牌,完成任务后,就可以撕下对应的魔术贴,后面则是对应的奖励。
这样设计的妙处还在于,保证日程计划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实时调整。比如,某个时间点本应该完成某项作业内容,但是临时有变,想要去动物园玩耍,那么就可以将对应的魔术贴换个位置,提醒自己日后补上,不能“耍赖皮”。“先娱乐,还是先学习?”这个问题交给孩子自己选择并承担结果,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意识。
胡旸解释:“相比较市面上很朴素的,多是站在家长视角的产品,我们希望设计出真正让小学生感兴趣的产品。”因此,当她们走进了平和双语学校的小学课堂,推广时间管理计划表时,受到了小学生们的追捧。